宋辞,1967年出生,广西桂林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90年代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2000年离开艺术圈隐居云南,从事古代书画文物、文献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代表作有《呈贡中峰苍雪研究文集》《中峰苍雪之谜》《宗其香宋辞画集》《徐悲鸿在云南》《大理洱源历代书画选》等,在多个杂志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文章。2018年以来致力于呈贡公益文化事业,现为昆明市呈贡区中峰书画院院长、云南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纪念馆负责人、昆明市呈贡区第四届政协委员。

初秋的小雨浸润着呈贡中峰书画院的石板路,院长宋辞早早来到工作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是宋辞到呈贡的第5个年头。

初识呈贡,文化底蕴润泽心灵。

2000年,宋辞因师傅宗其香先生的建议到云南写生,游学丽江、大理、版纳后,他不由萌生了“云南太美了,不走了”的想法。2001年,宋辞放弃在广西执教的工作来到云南丽江定居,在当地政府的支撑下创办丽江书画院,收集、保护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及书画作品、书信等。后因一幅来自“中峰和尚”所作的书法作品,他从丽江追溯到了昆明,开始研究“中峰和尚”。他查阅了《云南历代书法选》《云南文人画集》《鸡足山志补》《新纂云南通志》《渔洋诗话》《中峰苍雪法师塔铭》(《中峰苍雪大师集》)《南来堂诗集》(《云南词典》《滇绎》)《云南丛书》《鸭池梦痕》《云南史料丛刊》等众多典籍资料,又在网上检索大量文献,最后终于找到了“中峰和尚”就是明末时期的呈贡诗僧苍雪大师。

2005年,为了追寻苍雪大师的足迹,宋辞来到昆明,开始收集整理苍雪大师的资料。随着接触的资料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沉迷于苍雪大师的故事,他感叹这样一个“道行艰苦、擅诗擅画”的高僧不应该就此被世人遗忘。2008年,他撰写《中峰大师之谜》,出版书籍《中峰》,在北京《艺术书画》、云南省文联《艺术云南》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苍雪大师的文章,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人们渐渐了解了这个来自呈贡而享誉全国的名僧。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经济开发区委宣传部领导到昆明拜访宋辞,邀请他到苏州共同建立“苍雪纪念馆”。出于对呈贡文化和苍雪大师的热爱,宋辞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条件更优越的苏州,毅然选择追寻苍雪大师脚步,去发掘呈贡背后的故事。

走进呈贡,栉风沐雨赓续文化血脉。

“呈贡的文脉何等辉煌,这注定是我要来的地方”,宋辞眼中的呈贡是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的。宋辞很擅长讲呈贡的故事:早在3万年前的龙潭山上就有昆明人的化石,元代时期梁王在山上屯兵扎寨抵抗明朝大军,守护呈贡,而呈贡确也人才辈出,明末时期的诗僧苍雪大师、理学大家文祖尧、清中晚期题写“金马”“碧鸡”的书法名家孙清彦、同治年间题写“大观楼”三个榜书大字的孙铸,再到后来的作家张天虚等等都是呈贡人。

位于呈贡三台山的冰心默庐、文庙、魁阁更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文化场所。抗战时期,为躲避前方战乱,国内很多高校及科研机构南移,如国立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等迁址呈贡。冰心与丈夫吴文藻携子女随西南联大举家迁往呈贡,当时居住在呈贡的还有费孝通、杨振声、梅贻琦、戴世光、陈达、李景汉、沈从文、孙福熙、常书鸿、宗其香、朱培均等等名家。

扎根呈贡,薪火相传坚定文化自信。

2018年,宋辞在呈贡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中峰书画院”,以“人才培养,学术立院”为宗旨,以保护呈贡文化、推动呈贡文化发展为目的,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为讲好呈贡故事,宋辞收集整理了许多呈贡乡贤历史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并编辑出版《呈贡往事》第一、二期,印刷《呈贡往事》《中峰书画院作品集》《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纪念特刊》,修复、印刷抗战时期呈贡地下党红色刊物《群声》及1947年8月《呈贡中学建校十周年纪念特刊》,共计4500册,赠送机关单位、学校及市民进行公益宣传,并多次无偿捐赠文献文物给各机构,其中云南省图书馆50件、云南省档案馆50件、云南大学档案馆国立云南大学文献10件、历史博物馆张文勋《文心雕龙简论》手稿6本、云南师范大学档案馆11件、昆明市中医院名医手稿文献61件、云南中医药大学名医手稿文献36件、中国人民大学抗战家书手札18件。

2020年9月,在呈贡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区文旅局的指导下,宋辞起草了关于恢复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在文庙的多个建设方案,并前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查询了当年国情普查研究所的诸多史料,参观了两校博物馆,了解展馆设计风格。之后向两校有关领导汇报了呈贡将在文庙筹建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纪念馆的决定,并得到了两校领导的肯定:“恢复呈贡原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是一件极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大事,今后可将呈贡文庙设为两校的教育基地”。

宋辞从北京回来后先后到建水文庙、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昆明西南联大博物馆、闻一多纪念馆等地考察学习,呈贡区文旅局又聘请吴宝璋、朱端强、陈立言、郑千山、杨亚东、韦坚、陈立言等为纪念馆专家组成员进行了多次论证。2020年12月31日,“呈贡文庙儒学博物馆”“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纪念馆”正式成立开馆,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媒体都对此事做了报道,清华大学附中教师30余人在清华附中党委书记方妍带领下亲赴呈贡参观。

拓碑是宋辞在呈贡做的另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组织高校师生和书画院团队到呈贡各个地方进行历史遗迹调研,对他们发现的每一块石碑进行标号记录,并将这些石碑上记录的历史事件用拓纸拓下来保存,以防年代久远后再也无法找到。两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呈贡城内、大古城、江尾村、石城村、化城村、大小洛羊村、梅子村、万溪冲、黄土坡、龙潭山、梁王山……共发现石碑数百块,他们通过传拓、修复、整理保存碑文近百张,其中石碑年代涉及元、明、清及民国等多个时期,历史跨度约700年。为更专业地掌握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宋辞选派3名中峰书画院人才前往云南省图书馆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进行古籍修复、整理培训,并在实践中用心指导和培养,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

2019年,呈贡区委区政府扶持成立“传统文化人才”驿站,结合呈贡中峰书画院传统文化人才聚集的优势,深入挖掘、整理呈贡传统文化资源,营造保护、弘扬、传承传统文化及非遗文化的氛围。搭建传统文化沟通交流、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平台,为呈贡区文化保护工作贡献力量,输出人才。自“传统文化人才”驿站成立以来,宋辞积极开展书画、太极拳、篆刻、象棋等公益培训,举办书画展、古籍文献展、青少年书画比赛、象棋比赛等公益活动。2019年中峰书画院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合作签约为“呈贡区中医药传统文化共建基地”;2022年中峰书画院与呈贡象棋协会合作,推荐的青年选手分别获得昆明市第十一届“春城棋王杯”女子团体赛第一名、男子团体赛第六名,个人赛第二名2人,前30名9人的好成绩。

宋辞的儿子今年8岁。对于儿子,宋辞总是充满愧疚,又满怀自豪。儿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因照顾不周而早产,他托医院朋友把爱人从洱源农村连夜送到大理医院生下了1.9公斤的早产儿。因为早产,儿子眼部神经发育不完全,视力不好。但儿子聪明懂事,加之从小跟随他接触传统文化,似乎对传统文化有着先天的敏锐性,曲子过耳就会,乐器上手就弹,写字、画画提笔就沉浸其中。宋辞说从事公益事业的几年来,收获了很多,却给不了家人富足的生活。从广西放弃教师身份来到云南从事文化传承,他从未后悔过,他希望儿子也能跟着他自己的感觉,去做有价值的事情。

2021年,宋辞被呈贡区委区政府表彰为呈贡区第三期文化体育类“优秀人才”。“我不是呈贡人,但我了解呈贡,深爱着呈贡。守护呈贡的历史文化是呈贡人的责任,也是你我的责任”,宋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