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引才难题,补齐人才短板,宜良县按照“引培一名人才、领办一个基地、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思路,注重为产业发展配置人才智力“最强大脑”。
“以站为媒,组团引才”
突破县域引智瓶颈
“我们与华中农业大学开展院校合作,聘请陈昌福院士及团队作技术导师,攻关鱇浪鱼繁育及生态循环养殖关键技术,获得国家多项专利,实现年均销售收入1500万元。”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说道,有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于有了一个研发智囊团,公司的科研实力大幅提升。
该县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通过设立基层专家科研工作站,柔性引进高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智力支撑。昆明铁新装配式建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引进4名建筑博士,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成立科研检测中心,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技能人才80余名;云南北玉种业与贵州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以特聘工程师岗位的方式引进2名玉米种业专家,建立玉米良种繁育科研基地60余亩,培育出籽率高达88%的金种子;云南凯威特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发展关系,聘请5名大学教授为技术顾问,成功开发并推出HQ无碱液体速凝剂、KWT晶面光亮剂等新材料,远销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该县坚持人才强企,搭建产学研科技合作招才引智平台,聚力发挥“候鸟型”人才创新创业作用,全面实施“校企合作、院地合作、项目引才”和“高精人才+重点项目”柔性引才引智工程,采取兼职、咨询、技术合作等柔性方式引进急需人才,多种方式组合推进“一业一站”。截止目前,已建成市县专家工作站28个,柔性引进博士8名、硕士50、本科114名,辐射培育专业技术人才500余人,研发新产品30个、新技术47项,取得专利12项,有效解决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人才的难题。
“引智借力 专家下沉”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有了科研团队支撑,我不再担心技术问题了。”在马街镇甘蓝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高兴地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叶菜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宜良县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在马街万亩蔬菜基地开展新品种甘蓝核心示范种植112亩,较常规种植增产109.1吨,增收8.36万元。
近年来,宜良县围绕着力打造昆明主城高原特色农业拓展区工作部署,针对农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该县以科技服务“大体系”打开民生实事“小切口”,借助科技专家服务团的资源,依托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宜良科研示范基地配备5名省级现代农业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入站契机,采取“人才+基地”的方式,加快农技推广步伐,辐射带动马街片区、贾龙河流域和南盘江沿岸3个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坚持“招商引资+同步引才”,落户宜良的华润宜良新发“药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专门成立“药光互补”项目中药材种植专家委员会,组建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科技攻关团队,孵化培养中草药种植专业人才;采取“科技人员+企业(合作社)+农民”连接方式,从县级农、林、水等相关单位精选175名专技人才,助力建成省市级农(林)业龙头企业8家,培育省级合作社示范社16家,认定家庭农场10户,引入项目资金1600余万元。
“挖掘潜能,激发活力”
赋能乡村振兴
一场直播带货主播PK赛正在宜良县体育馆颐高“互联网+创业园”火热进行。在专家的指导下,该县高素质农民直播带货主播培训班的50余名学员踊跃为自己的农产品代言。
为了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人才专家队伍,宜良县大力实施“能人兴村”战略、“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创业致富本土带头人,把人才镶嵌在产业链。围绕粮食、花卉、蔬菜、果木等产业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今年以来,培育产业大户1293户、技术能手5815名,辐射带动2万余名群众直接增收;打造电商人才创业平台,引入江西省盛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立花卉苗木直播实训基地 ,设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孵化中心,今年以来,培训电商人才1307人,引导培训学员开设网上店铺206个;以昆明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村建设为契机,聘请李小云教授担任麦地冲村“荣誉村长”,回引村内5名返乡青年担任乡村职业经理人,实施“乡村CEO培养计划”,开发“返乡青年创业贷”、“民宿贷”等产品,吸引返乡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