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家乡好风光,洋芋花开遍地芳;诗经有果名苌楚,猕猴桃林飘果香;夕阳映照禾黍稠,万头牛群悠然归;片片花海起金浪,路人驻足把景赏┉这幅画面描述的就是寻甸县凤合镇产业发展的美丽画卷。近年来,凤合镇不断激活各类要素,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集体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果、薯、牛、鱼”四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目前,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个、种养殖大户377户,认证有机农产品2个,为产业培育及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筑牢了坚实堡垒,为大竞赛“蓄势加力”,“果、薯、牛、鱼”正成为该镇产业发展的绚丽底色。

做优“果”产业:一个猕猴桃甜了整个村

打造千亩猕猴桃果园。凤合镇以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为抓手,先后流转凤合镇杨家湾村委会土地3700亩,引进昆明晟瑞果蔬种植有限公司建成千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覆盖杨家湾7个自然村300余农户,年产量可达900吨,年产值1800万元以上,猕猴桃成品通过电商和叮咚买菜销往全国各地。

租金“输入”和劳务输出。年支付土地租金22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当地农户就近务工,每年雇佣劳动力达2.5万余人次,支付劳务费用18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

村企抱团发展促增收。有限的资金孕育了无限发展空间,近年来,凤合镇在盘活村集体资金基础上,优化利益联结,积极探索“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企入村,引民入社,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杨家湾村党总支牵头组织辖区农户成立凤杨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10万元与公司发展猕猴桃种植,带动209户建档立卡户稳定持续增收。在发展猕猴桃种植的同时,通过整合帮扶资金及村集体资金,实施凤杨冷库及附属设施项目建设,补齐冷链基础设施配套短板,有效解决3700亩猕猴桃上市时间较短等问题,进一步延长猕猴桃产品价值链。杨家湾村委会通过资产租赁方式将凤杨冷库出租,在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的同时,实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稳定持续增收达13万元。此外,冷库项目的建成,有效促进当地猕猴桃产业新增固定就业岗位30余个,短期就业岗位100余个,全产业链实现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杨家湾村凤杨冷库项目在2022年昆明市村级集体经济“擂台比武”中,喜获第二名一等奖的佳绩。

做大“薯”产业:小小马铃薯发挥大作用

种植万亩马铃薯。马铃薯是凤合镇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凤合镇依托资源优势,结合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继续做大做强薯产业。现有泵龙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种薯繁育基地3千亩,种薯繁育温室大棚2.2万㎡。龙头公司以“企业发展、村企共赢、农民增收”为目标,和周边7个村委会签订村企合作共赢协议,带动全镇种植马铃薯4.5万亩,年鲜薯总产量9.15万吨,商品量6.4万吨,商品率达70%,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

迎来致富“薯”光。凤合镇以“零风险”、“零成本”的“生财之道”打破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优势,流转土地3000余亩,年支付租金160万元。带动3415户农户科学种植优质马铃薯,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销售,户年均增收7700元以上。同时,在种植管理、分拣销售各环节就地就近劳务用工年均1.2万余人次,支付农民工工资350万元。每年免费为400余户建档立卡户提供优质种薯200余吨,支持带动农户发展马铃薯种植。在凤合镇这片土地产出的“泵龍+图形牌”马铃薯,在中国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荣获优质农产品金奖和优质农产品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名牌农产品”“昆明市名牌产品”“云南省十大名菜”“昆明市绿色食品十大名菜”称号。因公司生产的马铃薯产品系列优质高效,引来不少外地客商,产品除销往本省外,还远销到广西、广东、湖北、重庆、成都、贵州,并通过河口转销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目前,公司在云南省内商品薯市场占有率达40%,种薯市场占有率达25%。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立足镇情实际,主打马铃薯种植、精深加工一条龙产业链。目前,在寻甸县倘甸产业园区凤合镇龙池片区启动建设马铃薯储藏及初加工项目,打造以马铃薯为中心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形成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值增效。项目投产后,预计每日可完成加工马铃薯净菜40余吨、速冻薯条27吨、膨化薯条8吨、全粉生产线8吨。可辐射带动1万余户农户种植加工型马铃薯,辐射周边1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

做强“牛”产业:“牛产业”开启增收“牛日子”

万牛万里入牧场。凤合镇积极融入寻甸县“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在凤合镇集城村委会草坝子建成上海鹏欣集团凤合示范牧场,占地1100亩,建设存栏1.9万头乳肉兼用肉牛养殖,牧场内共有标准化牛舍16栋102880平方,青贮棚2520平方,干草棚1800平方,青贮窖14000立方,机械设备库1134平方,精料库864平方。是西南地区最大单体、最大养殖规模的标准化、设施化肉牛饲养示范牧场。公司以生产优质原料牛奶、打造绿色无公害养殖基地为目标,利用本地适宜的自然环境,通过境外优质带胎青年母牛牛源引进,实现规模化养殖、生物排放物转化、农业种植饲料的循环经济。去年,万余头从乌拉圭进口的优质海福特种母牛跨越万里抵达鹏欣寻甸县凤合示范牧场,开启了肉牛产业新篇章,带动凤合肉牛产业集群发展。

牛产业“牛”劲十足。凤合镇把肉牛养殖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引擎,牵住“牛鼻子”,壮大“牛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联合建立肉牛养殖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合资经营、集资建厂的形式鼓励本地参与肉牛养殖育肥事业。为周边农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60余个,本地工人占牧场职工数的70%,每人每月收入3000至5000元,实现年就业收入650余万元。为农户提供良种牛犊和技术扶持,带动当地养牛大户50余户积极发展致富产业,扩充增收渠道,每头牛约盈利6000元。带动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及生物有机肥产业发展,由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从种植、收割到加工全程指导,提高农户饲草原料种植积极性,目前,带动凤合镇及周边3个乡镇2260户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原料,按每亩700元收购,预计可带动农户增收90余万元。

做特“鱼”产业 :群众在致富路上“如鱼得水”

青山绿水养鳟鱼。凤合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在青山绿水中走出一条水域生态保护和渔业生态发展的道路。昆明倘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属凤合镇招商引资引入,公司建有红土地养殖基地和小河箐养殖基地2个,基地内有38个虹鳟鱼专业养殖池,16个专业孵化池,年生产鲑鳟鱼种苗300万尾、土著裂腹鱼苗100万尾、自养成品鱼150吨、合作养殖300吨,销售区域覆盖云南、广西、青海、陕西等国内大部分省份,年销售收入达1500万以上。公司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虹鳟鱼等冷水性特色渔业养殖,采用“三提供、一回收”的模式,把渔农户的农业生产风险降到最低,开展冷水鱼养殖技术培训215人,带动191户渔民增收,群众通过发展渔业养殖,年均增收1.6万元。

农旅融合富一方。近年来,凤合镇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养殖、餐饮、旅游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在合理村委会建设以虹鳟鱼餐饮为主的生态旅游休闲鱼庄,鱼庄与小河箐养殖基地相连,以虹鳟鱼为主,经营虹鳟鱼、昆明裂腹鱼、鲟鱼等多类品种,餐厅内80%的食材均取自基地,采用自种供应模式,施有机肥,无农药,食材绿色健康、口感鲜美,深受欢迎,每年接待人数达5万余人次。为当地群众积极开发就业岗位,解决就业人员100余人。公司目前聘用的各类劳务人员中,建档立卡户占比在50%以上,每年支付工资近150万元,受益农户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