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动人的诗文传说、绚丽斑斓的民族服饰、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激情澎湃的三弦舞蹈……在昆明市7项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石林县就有4项,分别为彝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摔跤(彝族摔跤),可谓昆明市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富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及广泛的影响,培育“非遗”人才,发挥乡村人才作用,以乡村集聚人才创业,不仅可以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顺应当下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
8月16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道平到西街口镇芭茅村、石林街道大老挖村调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保护情况,并到石林加工基地馆调研石林石画生产情况。
西街口《大三弦》项目传承人毕光明老人年事已高,行动有些不便,六十年的坚守与积淀,钻研与技改,执著与前行,诠释了一名“工匠”的初心,看着一个个像文物一样的打磨工具,他表示,会带好徒弟、培养好“继承者们”,继续优化大三弦制作手艺和工序,把每个三弦都当成一件艺术品,弹响石林乡村振兴的富强曲。
石林街道《彝族(撒尼)刺绣》项目传承人毕跃英表示,除了售卖绣品,还将积极助推建立“双向工作室”、非遗实践基地、研学体验馆,形成“校村互助”特色品牌,把石林彝族撒尼的传统刺绣技艺带到高等院校作展示、传承,让大山里的“高级定制”成为石林传统文化和旅游推广的热点和沸点,绣出石林乡村振兴的富美图。
《石林石画》传承人满华为表示,“满石头”以后就扎根石林了,与石结缘,以石为乐,以石作画,以石创业,以石带富,继续探索“赏石文化+特色旅游”,要继续当好“店小二”、做好“服务员”,以一己之力带动更多的人“靠石吃石”,逐步形成加工、销售、技能培训的石文化产业链,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绘出石林乡村振兴富和景。
李道平强调,要真正认识到本土优秀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让乡村助力非遗的魅力走出去,让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要明确非遗文化优势,发掘其在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鼓励挖掘每个村的历史和文脉,寻找每个村庄的个性特征,寻求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推动非遗人才、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要以引育留用为重点,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开放区,在未来石林县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积极探索石林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途径,共同开创石林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奋力实现石林乡村振兴的新突破。
石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县已纳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共12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8项(今年新增3项)、市级33项,是云南省拥有非遗项目较多的县区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富有活力,全县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33名,省、市、县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和传统文化之乡、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示范学校等30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体系。
接下来,石林县将继续坚定不移的打造非遗传承人交流、合作、共赢的艺术平台,助力非遗人回归乡土文化、寻找自然灵感、实现个人价值的,孕化出成熟、出彩的“非遗”新文化,打造打造一个聚合非遗、文创、特产、文化、旅游、体验、住宿于一体的新生态链和原生村落,鼓励传承人发展非遗产业,增加村民收入,通过非遗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
地址:昆明市呈贡新区市级行政中心7号楼四层464室 电话:63130779
Copyright © 2018 春城人才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滇ICP备0700070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