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只有人才的供给跟上了,产业才能正常运转、迭代、发展,文化才能复兴繁荣,教育才能提质增效,新模式新业态才能不断涌现,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因此,提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问题。

加强多元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兴旺要求,建设一支善于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渠道开发乡村资源,引领带动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领军人才队伍。围绕蔬菜水果种植、禽类肉牛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电子商务、农业职业经理人等,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领军人才队伍。围绕生活富裕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推进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发展,以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旅游从业人员、电商发展人才为主体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建设一支善于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在农技推广、乡村教育、乡村医疗、法律服务、规划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具有专业技能或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围绕蔬菜水果种植、禽类肉牛养殖、核桃种植、农机装备、绿色高效、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围绕乡风文明要求,建设一支善于传承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手工编织、刺绣、园林盆景设计等专业人才,以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为主体的乡土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围绕现有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文化传承、家庭服务等培养乡土民俗文化人才。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村“两委”班子、“三支一扶”人员、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为主体,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广泛参与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

鼓励各类人才建设乡村。鼓励能人带动乡村发展,加强创业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本地公职干部、大学生跟踪联系制度,完善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信息库,定期召开爱乡人士座谈会,并引导鼓励其回乡指导帮助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积极为乡贤回乡创造条件,鼓励能人回乡创办农业企业、田园综合体和家庭农场,创办文化学堂、科技电商屋、医务室等文化医疗项目,为乡村文化振兴服务。支持青年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以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吸引各行各业优秀青年返乡下乡创业,为农村发展党员、村“两委”班子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工作,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对农科类毕业生给予一定程度政策倾斜,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建立壮大新乡贤队伍,挖掘乡贤资源,研究制定吸引新乡贤的支持政策和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服务乡村,到乡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鼓励社会事业人才服务基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有序推动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依托县域医共体,推进基层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

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乡村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对评为本地精品、优秀、重点的乡村人才项目分别给予一定项目资助,镇街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配套支持。对于重大乡村人才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强化金融支持。加强乡村人才的扶持力度,优先支持乡村人才贷款,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贴息贷款。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对于本地购买专业化社会机构服务,免费为乡村创业人才提供咨询服务、导师团队创业辅导以及创业资源共享共用等,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营造浓厚氛围。定期开展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乡村人才技能大赛、非遗传承技能大赛、“乡村能人”才艺展示活动等,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对在本地乡村振兴工作中成绩突出,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乡村人才,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本地以“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定向扶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体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综合培训基地、田间学校,每年定额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为引领,以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和骨干为重点,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乡村技能培训计划。通过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方式,对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文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以农产品市场行情、选种育苗、病虫害防治、种植管理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展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扶持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职业资格激励机制,发展职业经理人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主导产业的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认定工作,鼓励采取以赛代评、以赛促评的方式评价乡土人才,支持行业协会、同业工会、龙头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在本地涉农产业、本土特色产业等技能竞赛中表现优秀的乡土人才给予宣传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