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全力推进“五个振兴”,明确乡村振兴主攻方向和实践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一是聚焦“产业”和“富裕”,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紧紧围绕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要求,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在发展方向上“定好位”,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思路,打造“369”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提升肉牛、功山羊、苗家鸡、马铃薯、草莓产业品牌。成功申报肉牛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园。建成肉牛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个,功山羊养殖基地60个,存栏2万羽以上的苗家鸡养殖场30个,马铃薯种植面积28.37万亩。在区域布局上“选好点”,规划“三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以县域东、中、西部三个片区为主,结合区域优势特色,分别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经济带、农产品加工经济带、山地农业经济带。在产销对接上“牵好线”,积极探索产销对接机制,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连接、深度融合,打造羊街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供销无缝对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商扶贫行动,助推农产品线上销售。在利益联结上“施好策”,遴选187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以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合作经营、就地务工等方式,与小农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变工人。在务工增收上“搭好台”,大力开展订单、定向、按需培训,实现有意愿的、有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推动务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强与北京朝阳区、上海普陀区、昆明主城区等地的双向对接,推动劳务输出由分散短期输出向常年稳定输出转变。同时,通过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本地企业季节性用工等方式,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二是聚焦“绿色”和“宜居”,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紧紧围绕生态宜居要求,牢固树立并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造“山水寻甸”。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清水海水源保护区、黑颈鹤保护区、牛栏江流域、凤龙山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零容忍”态度处置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天蓝、山绿、水清、地净。持续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全面节约能源资源。严把环评审批关口,遏制新增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以农村“一水两污”、厕所革命及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河长”“路长”“村长”责任,有效遏制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不断提升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三是聚焦“新风”和“文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要求,突出寻甸民族特色,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营造和谐文明的乡村新风尚。以红色故里为载体,加快柯渡红色小镇、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园、七星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等建设,以“乐于吃苦、勇于战斗、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以全域旅游为抓手,传承、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坚持举办农民丰收节、立秋节、花山节、摸鱼节等系列特色节庆活动,在传承特色文化的同时,着力推动农旅融合,提升寻甸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文化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注重培养乡村文艺骨干、“草根艺人”,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制定完善接地气、易操作的村规民约,加强农村科普宣传,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四是聚焦“党建”和“治理”,推进乡村组织振兴。紧紧围绕治理有效要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强战斗堡垒,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抓好软弱涣散党支部整顿提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打造“永远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深入贯彻《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民族团结进步局面进一步巩固。推广“党支部+”产业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库森草莓种植基地、福邦农业产业蔬菜基地等一批“农村党员干部实训基地”“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发展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与基层党建“双促进”。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畅通群众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成功打造河口海嘎等一批社会治理示范村。

五是聚焦“智慧”和“志气”,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紧紧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借外力、增动力、激活力、强主力”,统筹抓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立智库借外力。建立寻甸县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聘请18名乡村振兴战略顾问、28名智库中心专家,举办3期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会,为寻甸乡村振兴出谋划策。依托西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举办乡村振兴异地专题培训、领导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在县内举办全县科级和村(社区)干部履职能力提升暨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增强干部对乡村振兴的理论共识。2018年以来,共举办异地培训班6期,培训干部342人次。鼓励人才回引,支持在外创业人士、致富带头人等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建立农村优秀人才信息库16个,纳入服务管理690人。不断壮大“致富带头人协会”,辐射带动低收入群众就近就业、持续增收,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70名。持续发扬“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吃苦耐劳、真情奉献、众志成城”的寻甸脱贫攻坚精神,打造强有力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