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恰逢第十八个中国航海日,也是纪念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17年的日子。在郑和故里,云南省晋宁区全城尽是花的海洋。一大早,韩家营村的村民就把新鲜采摘的玫瑰和绣球送到刚刚启用的晋宁区国际花卉交易物流中心进行线上“花拍”。来自云南省农科院的李淑斌博士,带领科研团队正在清水河村科技小院进行育种研究。去年该团队在清水河村基地自主培育研发的庭院月季“云薇2号”、鲜切花“小甜心”获得了国家林草局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打破花卉育种进口依赖,为晋宁鲜切花嵌入“中国芯”。

这只是晋宁区花卉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晋宁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到,我们现有规模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77个,注册商标28个,地理标志3个,全区2.2万户农户从事花卉产业。鲜切花种植面积6.09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有了“全国10枝鲜切花,7枝在云南;云南10枝鲜切花,7枝在晋宁”的美誉。

“最让晋宁花农满意的,是人才赋能的科技服务,鲜切花的品质和销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全国劳动模范、晋宁张良花卉合作社社长张良介绍,以往花卉都是以低端大棚种植为主,质量低,对环境土壤影响较大。对此,晋宁区着重在产业链上聚集人才,通过产业引才、产业育才、产业聚才等途径,有效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晋宁区围绕花卉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引进全国花卉产业领军人才4名,侧重在花卉研发育种、采摘保鲜技术、污染防治科学等方面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7名。建立3个“柔性引才基地”,已入驻“两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并探索“科研院校+人才+产业”发展模式,打造集产、学、研一体的鲜切花产业平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挂牌11个研学、实践、科研基地,培养花卉专业技术人才643人,其中,高层次人才71人。

在不断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的同时,晋宁区还注重本土、乡土人才的培养,以“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形式,深入开展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仅2021年全区培训花农、花卉经纪人、网络直播、农民电商达2万余人次,还把优秀花农、种植大户送到浙江、福建等发达地方长见识、阔眼界。在人才带动下,晋宁区更新改造高标准设施农田2744亩,推广应用花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5万亩,使用 “水肥一体化”和灌溉水循环利用技术累计达到1.01万亩。

“手持利器而克己身,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追求与写照,我们会持续努力,研发出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期待更多花卉新品种沿着‘一带一路’到达郑和曾经到过的地方”,李淑斌博士说道。人才赋能“花花世界”,晋宁区花卉产业正在向科技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进,助力乡村大振兴、农民共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