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才不立,业无才不兴。盘龙区教育工委、盘龙区教育体育局始终把人才兴教、教育强区作为重大任务、重要工程,千方百计搭建平台、筑巢引凤,想方设法招才引智、聚才兴教,倾力补齐“人才短板”、倾情培育“人才沃土”、倾心打造“人才高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育打造一流人才方阵,做足教育人才大文章,为全区教育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书写“党管人才”文章,以政治引领夯实基础工作。坚持党对教育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对标对表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强化政治引领上下功夫,建立健全工委统一领导,党组协调推进,科室(单位)密切配合,学校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昆明市盘龙区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和《盘龙区教育系统大力推荐选人用人及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办学改革方案(试行)》,紧扣中央、省、市、区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紧缺急需优秀教育人才培育政策措施,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盘龙教育人才工作上台阶。

书写“精准引才”文章,以队伍建设助推教育发展。牢固树立新时代人才观,深入研究省、市各项人才引进政策和《盘龙区关于公开引入紧缺急需优秀教师实施办法(试行)》《昆明市盘龙区“双高工程”实施方案》《昆明市盘龙区区级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结合盘龙教育体育系统工作实际加大引才引智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引才引智方式,通过组团式引进、银龄名师计划引进、校地合作引进等形式,及时补充教育发展急需紧缺的各类人才。近五年来,引进和选调教育人才37名,公开招聘教师488名,招聘公费师范生225名,特岗教师30名,定向招聘教师15名,招募“三支一扶”人员17名,全区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得以充实和壮大。

书写“系统育才”文章,以阵地建设激活智力引擎。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培训主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定期进修、跟岗锻炼、教研指导等多种人才培育模式,逐步形成区域优秀教师“选种、育种、成长、成材、成林”的“五环生态”成长路径,通过实施青蓝工程、举办盘龙教育论坛、邀请教育专家学者、教学名师论道和“走出去”“请进来”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在育才思路上从“单向引入”向“引育并举”转变,认真做好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突”“省贴”“市突”等各类人才推荐、评选和培养工作,通过“严把入口、定向培养、优质成长、术业专攻、引领辐射”,真正实现全方位培养人才,赋能盘龙教育。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名校长11名,教育部名校长名师领航者工作室学员4名,云南省“国培计划”教学名师和坊主10名,春城计划教学名师5名,市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名,市级名校长基地主持人2名,区级名师工作室35个,昆明教学名师76名,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7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15名,区级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998名,市区级教坛新秀972名。

书写“真情用才”文章,以引凤长栖成就圆梦之地。坚持按照“四有”标准加强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把学校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统筹好育才的“供给端”与“需求端”,引导教师热爱并坚守三尺讲台,自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根据人才不同特点、特长和实际贡献,先后有序调整和科学使用人才198名,对有能力、有贡献、善管理的23名教育人才委任到学科带头岗、校长助理岗、副校长实践岗,做到人尽其才。鼓励高中、初中、小学名师工作室开展跨学段、跨学科教研活动,快速实现全区学段贯通式教研模式,促进教师学科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依托昆明教育电视台、微观盘龙、盘龙教育等宣传阵地,加强优秀教育人才事迹宣传,先后450名教师获得国家、省、市、区荣誉称号和各类表彰,激励人才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待遇改善,为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争取财政对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在分配使用上形成合力。同时,通过开展集体谈心、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服务活动,让教育人才充分感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关心关爱。

书写“政策留才”文章,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之需。制定出台《盘龙区教育发展行政保障改革方案》《盘龙区教育系统教师薪酬激励方案》等6项机制,建立人才日常联络服务机制,主动深入教师一线,及时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和所思所想,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为在读或已取得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建立博士工作站,给予专项科研经费,培育和带动区内初、高中教师研究能力提升;积极搭建“高中青年教师论坛”、教学开放周等各类载体展示优质课、公开课、优秀论文和科研成果,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重点考虑,让教师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让有才者有奔头、实干者有想头、综合素质高者有前途,为教书育人和教师成长成才打造风清气正的人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