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自此,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科技人才评价“破与立”的大讨论。事实上,无论任何领域的人才评价,都需要有效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四唯”定式思维。
从“四唯”角度选人用人,是人才选用的简单化、片面化、形式化,会给人才的评价、考察和选拔工作带来方向上的偏差和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一个唯“资历”论英雄的企业,“年龄歧视”等问题会被无限放大,年轻人无论怎么努力拼搏努力都不会有机会“晋升”,导致年轻人最终只想“躺平”混资历;再如,一个单位出现“唯论文”的选人导向,势必会使许多投机者忙于“纸面创作”,没有人真正愿意把论文写在基层和一线的“大地”上,等等。因此,破“四唯”评价人才势在必行。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破四唯”不是喊喊口号、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必须要和“立新标”同步推进、一体落实,才能够实现评价体系的重塑,真正做到精准高效的识别人才,使得各类人才才尽其能、才尽其用。
立新标,就要划好更加科学规范的“标准线”,筛选、甄别出真正的人才。一是要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价标准。人才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被评价对象,针对性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按实际实行差别化评价,突出能力和业绩,从各类人才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实绩贡献和基层经历进行评价。二是要建立突出重点的评价标准。要树立品德为先的鲜明导向,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加强对人才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诚实守信等方面的硬性要求。要树立实绩为核导向,坚持把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作为人才评价的核心内容,重视同行对人才工作实绩的评价,支持评价结果认同共享。要树立基层一线为重导向。坚持把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内容,增加爱岗敬业表现、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
立新标,就要用好更加精准多维的“测量尺”,识别、辨析出真正的人才。一要“高低远近”辨人才。既要从“高处”尊重上级意见,又要从“低处”研究下级意见;既要从“远处”吸收群众的建议,又要从“近处”倾听知情人的“弦外之音”。二要“上下左右”看人才。在人才“上位”时观察其政治力、领导力、组织力;在人才“下沉”基层时考察其担当力、应变力、实干力。在日常生活中深入了解人才的“朋友圈”“社交圈”,看人才的自律能力。三要“过往将来”鉴人才。要正确了解人才的历史过往和现状,分析潜能、预测趋势,切忌孤立、静止地考察;割裂、片面地看待,对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的人才,要允许其“挂帅出征”,给予其试错的空间。
立新标,就要编好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册”,考察、评价出真正的人才。为规避人才考察队伍因长期独立工作而出现“关系户”“拉帮结派”“人才识别垄断”等现象,必须要不断完善考察机制。一要以多维度、多方式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采用考试、评审、考评结合、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多方考察;按照谁使用、谁评价原则,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评价主体作用,杜绝外行评内行现象。二要以专家评价提高评价的权威性。要建立包含特聘专家、高级职称专家、高级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等涉及各方面工作专家在内的评价队伍,同时建立随机、回避、轮换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和诚信记录制度,避免人才评价行政化、专断性倾向。三要以“社会评价”提高评价的民主性。建立网上人才评价平台,优化开放式人才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群众广泛参与人才评价,并全面实行评价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全程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