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官渡区射电天文微弱信号处理技术研发及民用转化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辅助指导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多名中小学生参加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举办的“2021-2022年度‘太空探索实验’青少年教育项目实验方案征集活动”,成功闯入决赛。

专家指导,助力研究内容与参赛方案脱颖而出。从2021年8月开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毛基荣、杨初源、董亮3位博士通过现场指导、科普答疑等方式对参加项目的10余位中小学生给予了悉心指导。在专家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其参赛的科普作品《“捕风捉影”—空间高能粒子轨迹直接探测实验》,经过两轮选拔,从70余个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和其他9个项目一起进入最终的决赛方案设计阶段,这也是昆明市中小学生首次在该类航天赛事中进入决赛。后续,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刘梓程、汤恒懿;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张耀予,3位同学将代表昆明市参加钱学森实验室组织的最终全国总决赛答辩。

以赛促学,促进科学启迪与人才成长两翼齐飞。参赛过程中,3位博士为同学们讲述宇宙线物理背景、太阳爆发产生高能粒子机制、空间小卫星平台、CCD探测原理等一系列科普知识,并结合日常生活中高能粒子的作用以及探测原理,使同学们认识了宇宙中另一种肉眼看不见微粒—宇宙线高能粒子。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深受启迪,既学习了尖端科学知识,也领悟了浩瀚宇宙的广阔与神秘。3位博士专家为青少年养成科学、务实、严谨的学风树立了榜样,深入浅出的知识传导,促进了青少年技能提升与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在培养科技后备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性和引导性作用。

聚力合作,推动知识普及与人才培养双链融合。下一步,云南天文台将与云大附中创客中心携手,借助“科普进校园”等创新实践活动,将高端天文科普常态化,让更多的青少年体验到天文、宇宙的奥秘,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对天文宇宙的热爱,多渠道打开广大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学习天文知识的“科学之窗”,鼓励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未来优秀的爱国科技工作者,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科技创新的“未来之星”,为推进科技发展注入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