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呈贡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第一服务周期考核会在吴家营街道召开。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乡村振兴局、吴家营街道相关负责人和4个涉农社区书记组成考核组,就呈贡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第一服务周期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同时以座谈的形式交流了经验,查找了不足,选派人才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建言献策,为接下来的“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明确了方向。

“乡村振兴得靠项目”。选派人才何永群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作为标准的80后,她颇具创新思维,她引进的项目采用农耕文化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教育实践、集体团建、亲子活动、游客打卡提供了“场地+策划+餐饮”的一条龙服务。项目自策划至投入运营历时仅2个月,项目的建成运营盘活了万溪冲社区闲置土地200余亩,带动社区就业增收200余人,为社区解决了“卡脖子”的发展难题,将拉动乡村经济的“小马车”带入正轨。考核会上,何永群兴奋地说:“云南大学是我的母校,毕业离开呈贡已经12年了,现在我又从香格里拉远赴呈贡,扎根红土,这是事业,也是情怀,万溪冲村民感激我,我更应该感激这些老百姓”。

“今天我们基地营业收入2万元”。万溪冲社区书记唐跃亲切地称呈贡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我们的基地”,这是因为该项目采用“人才+项目”和“公司+农户”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选派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入驻,社区提供建设场地,盈利后五五分成。“今天,昆明理工大学260多个师生在我们基地搞活动,光今天的营业收入就有2万元,在疫情当下能有这样的业绩,作为社区书记,我既高兴、又自豪”万溪冲社区书记唐跃激动地说。截至目前基地已实现营业收入50万元,预计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00万元,预计实现社区净利润分成75万元。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不仅需要“致富带头人”,也需要“文化领路人”,选派人才谭尧升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领路人”。“艺术社区”“文化小镇”“书香乡村”是谭尧升教授想要实现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通过多次调研后,谭尧升教授用社区闲置民房投资改造成咖啡吧书屋,联系云南出版集团和云南美术出版社为万溪社区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图书资源,之后梨艺网红墙、写生摄影基地、新媒体中心相继建成,四点半课堂、乡村音乐节、校企联盟陆续开展。走进万溪冲社区,以艺术为展现元素的文化氛围初步形成,“小清新”“小文艺”成了万溪冲社区除“吃梨子、品梨酒、赏梨花”之外,另一股值得品的“味道”。

“呈贡的赵家山村大有可为”。考核会上,选派人才代小波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生态红线禁区内,没有闲置用房是赵家山的死穴”。虽然路被堵死了,但代小波的干劲却丝毫不减,没有移不动的山,只要有会想办法的愚公。在他描述的未来规划中,赵家山社区书记顾照华重拾了信心。代小波给大家展示了他用无人机拍下的赵家山“卫星图”,在他的心里也为赵家山人民绘就着发展的“实况图”

“没有思路那我就多跑几趟”。带着专家跑、带着老板跑、带着团队跑、带教授跑、带着书记跑……帮扶开始前,选派人才付超在“跑社区”上下足了功夫,刘家营社区后山,捞鱼河源头,花卉种植基地,松茂水库……山上山下、田间地头,付超跑了不下30次。他说:“我是呈贡人,也算是个本土企业家,出谋划策我很擅长,环境熟悉了、社情摸清了、民意了解了,才好在心里盘算,没有思路那我就多跑几趟”。通过调研,他先后参与撰写了《刘家营社区生物多样性科普项目策划案(概案)》《国际花卉植物园——国际花卉产业创新研究院商业项目策划案(概案)》《吴家营酸木瓜的种植方法及开花后管理介绍》等针对性极强的实用参考资料,并梳理出促进社区发展的7条具体建议,付超笑称自己“又当老乡又当军师”。

乡村振兴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佳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合力是关键。在注入强大的人才扶持、技术支撑的同时,各级各部门部门要达成高度共识,凝聚多方力量,在制度建设、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上把好关口,在资金保障、人员保障、要素保障上开足马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务必确保工作落得了地,推得起来。

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呈贡区4个涉农社区逐步实现发展思路从模糊到清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良好开端。

下一步呈贡区将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探索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持续推进呈贡区“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工作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