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嵩明县政协持续关注乡村振兴工作,灵活搭建协商平台,组织广大政协委员继续为助力实现乡村“五个振兴”奋斗目标建真言、谋良策、增共识,为嵩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凝聚强大合力,是嵩明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支重要队伍。

协商议政擘画发展蓝图。嵩阳街道东村社区,一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经过的村子,一个藏在绿水青山里的原省级贫困村,传统的农业生产是她的主要发展模式。经过不懈奋斗,2013年由村改居社区,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2020年顺利通过脱贫攻坚普查,这是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写照。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嵩明县政协党组书记柴继红率政协委员多次深入东村社区为乡村振兴“把脉问诊”,对社区发展现状、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及如何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详细调研。委员们纷纷建言:“东村社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深拓东村社区红色基因时代内涵,打造红色秀美幸福社区必将成为东村社区发展的方向”。在县政协的推动下,来自统战、文化、交通等部门的委员与嵩阳街道、东村社区开展了多次调研和基层协商,为东村整合多方资源、理清发展思路、积极申报多个产业项目,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广大政协委员成了助力东村发展的“智囊团”。

委员担当商出美丽画卷。嵩明县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到东村社区的发展建设中,切实架出了为民履职的“连心桥”,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长2.5公里的红军长征体验步道、红色记忆收藏馆、胡如瑛故居、军民连心廊、红军厨房等,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后,吸引了县内外游客2万余人到东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锤炼,带动农产品销售以及壮大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余元。

委员们纷纷展风采、积极作贡献。昆明城市学院董事长张南红连续两届担任嵩明县政协委员,通过县政协牵线搭桥,昆明城市学院与嵩明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在张南红委员的率领下,委员们纷纷参与到“双助推”活动中,昆明城市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为东村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东村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学院的帮助下,村道路两旁的墙壁上绘上了美丽的画卷,师生们共同创作的红军雕塑矗立在村口,成了红军长征过嵩明的网红打卡地。委员们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振兴融合示范等方面为东村建言献策,很多金点子都被采纳并实施。

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县政协派驻机关干部姚凤珍同志到东村社区工作,她与社区干部一同想办法、出主意,探索出了“党总支 党支部 党员 网格长 群众”的五级治理模式,把东村一至三组划分为21个网格,以月检查、季考核、年评比的方式,深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开展人居环境大提升竞赛。走进东村,路边随处可见执勤的“小红军”举着小号在向老百姓宣传“把鸡关起来,把狗栓起来,让东村美起来”,通过多轮协商,老百姓自觉清理了粪堆、草堆、拆除了旱厕,家家户户接通了排污管,栽花种草扮靓了村庄,如今的东村干净整洁,秀美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为了让东村的所有孩子都有学上,2021年嵩明县政协党组号召全体政协委员捐款5.3万元,资助东村社区9名贫困学生走进大学读书。委员们一届一届传递着正能量,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教育,希望能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政协智慧结出璀璨硕果。嵩明县政协始终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遵循“到位不越位、搭台不包办”的原则,把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通过沟通协商、发挥政协智慧,真正把协商议题,转变为了暖心工程、民心工程,广泛凝聚了力量,画出了最大同心圆。嵩明县政协多次牵头到东村社区开展多部门多层次的基层协商活动,总结出了“党建强村、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开放活村”的总体思路,弘扬长征精神建设干净、宜居、美丽、和谐、特色新东村的主要目标以及讲好“红军长征过东村、水库移民搬迁、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三个故事、传承“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三种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三张名片的具体抓手。短短一年的时间,东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东村社区先后创建成为了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美丽村庄、省级卫生村、市级党史学习现场教学点、昆明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市级科普示范区、昆明市“五星级”示范党总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嵩明县政协将不断优化“协商在基层”工作方法,持续汇聚各方人才力量,鼓励广大政协委员担当作为,积极开展协商议事,切实解决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