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五华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细化工作措施,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西翥流动,推动形成人才回引、智力回归、技术回流、成果回馈的良好态势,逐步形成一支多产汇聚、梯次搭配、富有活力的农村人才队伍,为五华区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积极的人才支撑。

精准引入一批企业家“链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道地药材、林下经济和绿色农产品种植,有针对性引入金九地、圣草峰、五佳、华康、云琦丹、祥琬等6家中药材企业,企业家及产业项目负责人采取“定期到村 远程指导”等方式推进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在迤六、瓦恭、东村等社区推广黄精、黄姜、牡丹、石斛、白芍等中药材种植1170亩。制定了《五华区中药材种植推广项目补助管理办法》,扶持激励企业和农户共同推进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成立乐家山、紫花谷2家中草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200余亩白及、黄精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了6个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其中2个林下种植基地,种植除三七外的重楼、黄精、白及等药材500余亩。培育凯普绿色蔬菜基地2个,有绿色果蔬品种65个;培育良道有机蔬菜基地1个,有机蔬菜品种49个;云南凯普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云南良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农业食品企业入选2021年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名单。

规模培育一批本土人才扎根本地就业创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工作,吸纳更多本土劳动力返乡就业,扶持他们做大做强产业。制定并实施《五华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期,153名参训学员获《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委托云南省农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向农户开展全程免费技能培训,培训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和计划,以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和参观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示范村建设技术培训11期,培训农户700余人次;开展稻田养鱼技术培训3期,培训农户150人次;围绕推广新品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开发、减药减肥、绿色防控专业技术等开展培训35期,培训技术人员700余人次、农户3000余人次。积极引导枣子、樱桃、桑椹、蓝莓、西瓜、火龙果等时鲜特色水果发展,种植面积达1850亩;建成白泥塘千亩梨园,瓦恭社区下瓦恭400亩苹果基地、清水塘小组300亩樱桃种植基地,龙庆白龙谭千亩水果基地,均由当地农户负责种植维护。

系统整合职能部门联系专家开展常态指导。通过协议聘请、政企合作等方式,整合职能部门联系专家资源开展常态化技术指导,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研发使用、信息技术投入等与产业项目高效对接,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智力能源”,助推西翥街道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由区科协聘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专家,签订合作协议,在西翥街道新民社区花坡村常态化开展羊肚菌、平菇等食用菌种植指导,通过种植技术指导、菌种引入、示范种植推动西翥片区养殖转产和产业升级。由区人社局通过政企合作,引入云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开展经济作物种植指导,在迤六社区鲁世达村旱地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指导,定期实地指导和线上解决技术问题等方式结合,促进经济作物产业的科学化、多样化发展。由区农业农村局聘请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开展跟踪技术指导,在西翥街道陡普鲁社区白泥塘小组开展梨产业标准化示范种植,在瓦恭社区实施稻鱼共生和彩色水稻项目300亩,举办插秧、摸鱼、割稻等体验活动,促进白泥塘的梨以及瓦恭的稻鱼品质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选育扶持致富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鼓励社区党组织引导村小组种植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及农业企业联合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一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农产品品质、延伸产业链。瓦恭社区清水塘小组成立了樱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种植樱桃300多亩。大村社区苦葛箐小组成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苦葛箐和大凹小组54户村民发展果蔬种植500多亩。陡普鲁社区小红地发展苹果种植500多亩。迤六社区哨上、石羊厩大村、前进等3个小组分别成立了香椿、食用玫瑰、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庆社区马桑园、白龙潭2个村小组分别成立了山药、蔬菜、特色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互助带动和企业的示范种植,促进了瓦恭、迤六、龙庆、陡普鲁社区的樱桃、香椿、食用玫瑰、山药、蔬菜和特色水果发展,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