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第四届昆明市名匠工作室”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在第四届昆明市名匠及名匠工作室的评选中,五华有3名非遗传承人获“第四届昆明市名匠”称号,分别是永胜珐琅银器传承人唐建安,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付昆祥,滇绣传承人祖玉兰。五华区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名匠带高徒的原则,建立了“非遗传习点”,组建了名匠和非遗传承人才库,以搭建推优平台为抓手,为区域各类高技能人才参加推荐评选提供“保姆式”服务,厚植非遗技艺推广传承的沃土。在此次推荐评选工作中,五华深入企业、园区解读人才评优评先政策,利用就业创业党群服务中心宣传高技能人才优秀事迹,动员并鼓励在培养技能人才和传授技艺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民族民间工艺人才参加选拔,为推荐人选提供了精准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参评服务,做好审核前置把关,确保参评人准确完整报送参评材料,经过区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议后推荐上报参评。
一起来看他们的“绝技”:
唐建安·永胜珐琅银器传承人
唐建安出生于丽江市永胜县的一个金属手工艺世家,1998年开始学习银器及珐琅银器制作。唐建安15岁成为爷爷的亲传弟子,即永胜掐丝珐琅银器的第五代传人。
现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金属工艺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师、国家二级技师、云岭首席技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永胜珐琅银器传承基地负责人及主创、丽江市共青团青联市委常委。
唐建安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一边制作一边传授弟子,并被永胜县人民政府定为“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被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定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珐琅银器”基地,被永胜县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定为珐琅银器制作工艺传习馆,并在昆明云纺M60文创园和云南省冶金学院开设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传承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珐琅银器制作技艺,至今弟子遍布各个角落。
很难想象,这些头衔在80后身上,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传承人的认知。在制作珐琅银器的过程中,他并不在乎数量的多少,而是越发的讲究精益求精。正如他所说:“艺术就是要追求精品,求精不图多,一年出两物就够了”。他不仅活出了艺术家的风范,更诠释了他对生活的品味。
付昆祥·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付昆祥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关于“航海”的梦想,他希望带领着自己的“郑和舰队”沿当年郑和走过的路线去展出,让更多人知道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以及中国古代造船的历史巅峰。
我们不曾目睹一艘船模制作日日夜夜所消磨的智慧与汗水,也无法体会打磨中细碎木屑飘入鼻孔的感觉,当船模带着匠人双手的温度穿越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工匠师傅们还将带着“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一直航行下去。
祖玉兰·滇绣第一人
从小就接受祖母与外婆云南民族民间的刺绣技艺的传承。1998年又弃商重新学艺,34岁又拜苏绣名师进行刺绣技艺的提升,在苏绣班毕业之后,她又先后来到广州、湖南、四川等地,系统地学习粤绣、湘绣和蜀绣知识,把各种针法融会贯通,再把家传的云南少数民族刺绣特点应用在作品中,为“祖氏滇绣画”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祖氏滇绣”作品博采各家之长,融合多种绣法,画面富有立体感,图案活泼,技法独特,体裁广泛,并融入少数民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她的一针一线都融入着自己对于滇绣的情感,指尖流动着的都是对于滇绣古老文明的诉说。她的作品和学员是她对于滇绣传承最好的证明,而她的故事还将继续谱写,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把滇绣继续发扬光大。
非遗文化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独特的原创力量,从珐琅银器到滇绣,从船模到斑铜,展示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与新一代年轻人越发注重向内的自我探索,从源远流长的民族发展和传统文化中寻找身份认同感相互关联。